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是研究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香港理工大学(下称“港理大”)学者开拓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现应用,成功对全球海洋质量在过去三十年(1993至2022年)的全球变化进行直接观测,发现其间全球海平面累计上升约90毫米,海平毫米平均每年上升约3.3毫米,面上上升速度持续加快,升加升约显示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快年这一研究也进一步验证全球海洋质量是间累计上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已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
过往,发现科学家提供卫星测高对全球海洋质量的全球长期观测来估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直至2002年“重力恢复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发射后,海平毫米才实现基于卫星重力测量的面上相关观测。然而此技术受制于卫星与地面站站点数量有限、升加升约卫星轨道较高,快年仅能捕捉长波重力信号,且空间分辨率低,因此难以直接应用于监测全球海洋质量变化。

港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空间大地测量及地球科学讲座教授、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联同港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研究助理教授聂宇锋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卫星雷射测距技术获得时变重力场数据,在1993年至2022年间,对全球海洋质量变化进行直接观测。

这次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在1993年至2022年间持续加快,累计上升约90毫米,其中约60%由海洋质量剧增造成。自2005年左右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为全球海洋质量增加,主要源于格陵兰等地的极地冰盖及陆地冰川加速融化,占全球海洋质量总增量逾80%。
“近数十年来,气候暖化导致陆地冰川及冰盖加速融化,成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陈剑利表示,这次研究通过精确量化全球海洋质量的增加,全面评估其对海平面变化的长期影响,并为验证耦合气候模型提供关键数据,以便有效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