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斗门区乾务镇大海环村,香山夜访一块宽约一米的亲兄宅基地,横亘在村民强叔(化名,弟因哥哥)与明叔(化名,米宅弟弟)两兄弟之间。基地积怨为这一米宅基地,反目兄弟俩的年乾隔阂日益加深,心结越缠越紧。化干近日,戈解这场长达6年的香山夜访积怨终于化解,两兄弟握手言和。亲兄事情的弟因解决得益于乾务镇“香山夜访”。

强叔与明叔早年各分得一半祖屋宅基地。反目2019年,强叔新建房屋,其房地产权证范围覆盖了明叔主张权属的一米宅基地。“明叔早年拆旧建新,自己留出4米宽通道并做了硬化,是有投入的。他对这一米地被划进哥哥房产证范围非常不满。”一位村干部透露。
今年8月初,乾务镇在一次“香山夜访”中走进了明叔家。“那晚他妻子情绪非常激动,反映宅基地被占得不到解决,坚持要么赔钱、要么还地。之前有工作人员上门,她还拿出锄头驱赶,拒绝沟通。”乾务镇平安法治办副主任张森回忆道,“我们意识到,这已不是普通家庭纠纷,而是涉及兄弟亲情、土地权属和多年信访的‘硬骨头’。”
摸清“病灶”后,一个由市公安局派驻民警、市司法局专职调解员、镇平安法治办及村综治专干组成的专项工作组迅速成立。和以往不同,这次调解打出多管齐下的“组合拳”——多部门联动、持续跟进,以情沟通、以理说服、以法兜底。

“第一次调解时,双方极度抗拒,骂人推搡,兄弟俩一照面扭头就走。”调解员李春燕记忆深刻,“我们当即调整策略,采用‘背对背’调解,分头谈心。从血脉亲情切入,劝他们珍惜兄弟缘分,别为一时利益毁掉家族和睦。”
另一边,张森和市公安局派驻民警黄世武依法说理,仔细说明诉讼可能带来的成本与后果,帮助双方理性预判结果。
突破点出现在8月18日第二次面对面调解中。
“当我们提到‘这代人的矛盾不应留给下一代’时,兄弟俩同时沉默,态度明显缓和。”张森回忆,“我们抓住这个情绪转折点,从家族声誉、手足情深、以和为贵等角度耐心劝导,最终打动了他们。”
协议最终达成:强叔承诺争议土地永不建房,作为通道永久使用;明叔一家承诺不再信访,不再要求变更产权登记。签字现场,兄弟二人6年来第一次握手。

兄弟俩终于能心平气和坐在同一屋檐下对话。“过去了就让它过去,毕竟是亲兄弟,感情慢慢修补。”明叔说。强叔也点头:“干部们反复上门,耐心听我们说、真心帮我们解决,才有今天的结果。”两人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有了笑意。
8月25日,乾务镇“香山夜访”工作组回访时看到,曾经争执的一米宅基地已铺上红砖,静待新生。

强叔和明叔的故事,正是乾务镇“香山夜访”成效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自“香山夜访”开展以来,市、区、镇三级工作人员已在乾务镇接访群众612人次,成功排查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274起。
如何避免“一阵风”,让“香山夜访”走深走实?乾务镇的答案是建立“长效机制”。目前该镇已形成“收集-梳理-交办-反馈-销号”的全流程管理机制,确保村民反映的问题有回应、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