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打得有劲的烽火法宝时候,指导员突然对我们说‘日本投降了。听岁’大家高兴地跳起来。老兵”回忆起80年前的讲东江纵抗战胜利,头发花白的制胜97岁东江纵队老兵陈作明仍难掩激动。少年时目睹日军暴行,烽火法宝他毅然加入东江纵队,听岁用巧劲打出胜仗,老兵并见证了这支队伍的讲东江纵制胜密码。
14岁少年目睹日军暴行
1928年,制胜陈作明出生在广州增城正果镇湖洋田村的烽火法宝一个贫农家庭。他记得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听岁没有吃过饱饭,老兵没有穿过好衣,讲东江纵冬天也要赤脚干活。制胜
在他8岁那年,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弟弟。家里只有一亩二分田维持生计,饥荒时借钱借粮被高利贷压垮。10岁的陈作明辍学帮工,曾捡别人刨剩的红薯根充饥。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惠阳、广州相继沦陷。
1942年,日军的枪炮声响起,宁静的山村被扫荡。14岁的他和村民逃往深山,目睹日军的军马践踏着即将成熟的稻田,日军在村口抓人抢掠。
那一年,村民们颗粒无收。他的堂哥被日军抓走,挣扎时被刺刀刺伤手掌,后来虽然逃回家,手却落下终身残疾。“大家又恨又怕,敢怒不敢言,这就是当亡国奴的悲哀。”陈作明回忆道。
后来,村里来了一位教书先生叫陈惠清,他白天教书,晚上办夜校,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他说有志青年应该投身革命,保家卫国。”陈作明听后热血沸腾,萌生抗日救国的念头。
16岁夜袭敌军炮楼首战告捷
“东江纵队很多是农村的青少年、学生,都比较年轻。”1945年3月8日,16岁的陈作明与同村三兄弟秘密找到东江纵队申请加入。“敢打日军很光荣!”陈作明穿上军装拿起枪,踏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征程。
1945年7月,东江纵队接到情报,在距离部队驻地四五十里路的龙华镇驻扎着日本一个中队,日军在镇北黄村炮楼派了一个班把守。
经过侦察,陈作明发现日军固定换岗时间。经过一夜长途行军,在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趁着敌军还在休整睡觉,东江纵队发起了进攻。
陈作明介绍,爆破组用炸药炸开炮楼,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突击队迅速冲上。敌军还在迷迷糊糊不知道怎么回事时,东江纵队对着日军鸣枪警告:“举手投降,缴枪不杀。”
双方激战半小时,日军在拂晓前缴枪投降,陈作明和战友俘虏了炮楼内全部日军,缴获了所有武器弹药。“第一次打仗就胜利,得到很大的锻炼,我很高兴。”这场胜利让陈作明非常激动,也鼓舞了东江纵队全员击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勇气。
东江纵队的制胜法宝
“相较于与敌人硬拼,游击战、夜战是我们的老本行。”陈作明介绍,在天黑的时候,东江纵队从山区长途夜行到日军驻扎地,趁敌人疲惫时出其不意包围突袭,打完迅速撤离,让敌人难以捉摸。
东江纵队的战斗打法巧妙运用游击战十六字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效避开敌人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
完美突袭的重要前提是精准掌握情报。“首先要把敌人侦察好,因为我们有群众,敌人在哪里住、多少人,群众都会和我们报信。”陈作明告诉记者,因为东江纵队为人民而战,得到广大群众信任、拥护、支持,吸引众多年轻人积极投身革命,加深了东江纵队和群众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深厚的群众基础像四通八达的网络,快速传递精准的敌情,让东江纵队提前摸清敌人驻扎地点、人数,准确侦察敌人。东江纵队熟练运用“提前侦察、夜间奔袭”的战术,队伍越来越壮大、武器越来越先进,不断从弱变强。
1945年8月15日,陈作明等东江纵队队员在抗日前线打得正起劲时,突然听到指导员消息:“不用打了,日本人投降了。”陈作明和战士们高兴地跳起来庆祝,激动地热烈鼓掌。
1993年离休后,陈作明化身革命历史宣传员,常常走进学校、社区,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告诉青年学生们如今的国强民富来之不易,没有革命烈士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我们不要忘记过去,要珍惜今天的荣誉,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烈士的光荣传统。”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 强 张纯青
统 筹:李 琳
监 制:申 晨
策 划:李润芳 张菲菲 实习生 赵忆闽
设 计:武君丽
摄 制:张琪达
AI审核:李润芳
校 对:梁洁萍
AI工具:即梦AI
海报图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