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云收雨散网>综合> 80年前的五邑儿女,一切为了侨乡,一切为了祖国

80年前的五邑儿女,一切为了侨乡,一切为了祖国

发布时间:2025-09-04 01:05:30

  2025年9月3日是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

  80年前的儿女今天,抗战胜利的切为侨乡切曙光照亮华夏大地。

  此刻回望,祖国一群跨越重洋的年前五邑儿女,曾用热血与赤诚在抗战史诗中写下浓墨重彩的儿女篇章。他们组建侨团、切为侨乡切归国赴难、祖国捐资输物,年前以万里同心之志,儿女为民族存亡筑起血肉长城。切为侨乡切

  侨团星火,祖国燃起抗日烈焰

  历史的年前潮汐里,总有些浪花格外明亮。儿女对故土的切为侨乡切眷恋、对家国的热望,在五邑籍华侨的血脉里奔涌成河,尤其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这股热流化作具体的行动,刻进民族的记忆。

  1931年9月18日,沈阳城的枪声穿透重洋。旧金山唐人街的报摊前,侨胞们挤作一团。“日本占了东北!”有人喊了一嗓子,空气骤然凝固。几天后,赵超常、黄壁存率先在旧金山发起成立“美洲华侨拒日后援总会”。

纽约华侨抗日示威游行。 受访者 供图

纽约华侨抗日示威游行。 受访者 供图

  火种一旦点燃,便成燎原之势。“纽约华侨拒日会”“芝加哥抗日后援会”“纽约全侨抗日救国总会”相继成立,东南亚的侨团也纷纷响应。

  抗战初期,五邑籍华侨在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迅速行动,掀起组建抗日团体的热潮,先后成立90余个爱国组织,像星星般缀满夜空。

  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阶段。台山籍美国侨领黄仁俊提议成立“旅美华侨抗日统一义捐救国总会”。1937年8月21日,中华会馆召集91个侨团、侨校共计百余人召开全侨大会。这一天,台山人邝炳舜当选主席。47个分会横跨美国、中南美洲300多座城市,侨胞们的捐款单像雪片般飞来,汇成支援前线的江河。

司徒美堂。 受访者 供图

司徒美堂。 受访者 供图

  侨领是旗,风往哪吹,旗往哪立。抗战爆发后,开平籍美洲洪门致公堂领袖司徒美堂拄着拐杖走在纽约街头,游行示威。1942年,他发表《致旅美侨胞及洪门兄弟书》,号召侨胞“输财出力”,推动美洲洪门致公堂成为全球洪门抗日的标杆。

  还有祖籍台山、生于澳大利亚的刘光福,从淞沪抗战的弹坑里爬出来,又在东南亚建起“华侨救国后援会”;开平籍司徒赞、台山籍黄洁等侨领在东南亚组织抗日活动,司徒赞夫妇甚至因抗日而被捕入狱,却始终坚贞不屈,直至抗战胜利才获释放。

  光有热血不够,更要断敌粮草。五邑华侨发起“不供给运动”,在码头、仓库、运输线上筑起防线。

  1938年12月的旧金山码头,寒风卷着咸湿的海味。5000多侨胞挤在岸边,盯着希腊货船“施拜罗司号”货轮——船上装着2500吨废钢铁,将成为日本造枪炮的原料。

  “不许走!”邝炳舜跳上货轮甲板,声音盖过海浪。侨胞们举着标语,喊声响彻云霄。美国劳工兄弟来了,当地居民也来了。最终,货轮调转船头,废钢铁留在了美洲。然而这并不是结束。

邝炳舜(右)在指挥华侨抗日游行队伍。 受访者 供图

邝炳舜(右)在指挥华侨抗日游行队伍。 受访者 供图

  从1937年至1941年,邝炳舜带着侨胞,硬是把“广源号”逼上了绝路——2100吨军械废铁在船上锈成废铜烂铁,船身被风雨啃得千疮百孔,最终只能卖给美国钢厂。

  除此之外,洛杉矶华侨先后阻止载运废钢铁的挪威轮两艘以及日轮“明宇丸号”。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的一些港口,也都有五邑侨胞守着码头的身影。

  他们的正义,连美国当地人都同情和支持。加州州长亲自签下禁令:1.2万吨废钢铁,不许去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国人无不动容:“海外赤子,共筑长城。”

  当抗战胜利的电波跨越大洋,侨胞们相拥而泣。那些在码头痛斥侵略者的日夜,那些为筹款熬红的眼,那些蹲监狱咬碎的牙,都在这一刻,化作了唐人街最亮的灯火。

  侨胞卫士,守护万里山河

  轮船的汽笛撕裂了1939年的除夕夜。码头上,南洋青年谢日光(祖籍开平)登上法国“安打拉文号”邮轮回国参加抗战。他是家中独子,有八个姐姐倚门而盼。彼时的他脱下西服,剪短头发,穿上军服,奔赴滇缅公路抢运军事物资。

  1939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困难阶段。滇缅公路,这条悬在“云端”的运输线,此刻正吞吐着硝烟。2月,南侨总会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

  通告贴满南洋街巷:祖国需要青年机工。侨乡子弟的血脉在异乡的烈日下骤然沸腾,誓要打通这条“抗日输血管”。

  这一年,陈寿全(祖籍台山)瞒着爷爷、奶奶、父母,从印尼邦加岛出发,踏上了归国的征程。

南侨机工们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车。 受访者 供图

南侨机工们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车。 受访者 供图

  行进在千里滇缅公路上,令人心惊肉跳。南侨机工必须要闯过山高河深路险关、雨天泥泞塌方关、路窄车多摩擦关、瘴病疟疾夺命关、抛锚无援饥寒关、日机轰炸关。

  谢日光的卡车在横断山脉褶皱里喘息,急弯像绞索勒住方向盘。雨后的泥浆将峭壁变成滑梯,陈寿全的半个车轮探出崖外,同伴搬石填路,指甲抠进泥里渗出血丝。

  最难的是要躲避飞机投下的炸弹。日军轰炸机群如蝗虫掠过苍山。有一次,陈寿全遇到几架日本飞机轰炸扫射。就在离他的车不远的公路上,几辆车被机枪射中引起军火爆炸,车毁人亡。陈寿全的车也差一点中了日军的枪弹。

  五邑籍南侨机工的侨居地主要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他们多数人都熟练掌握开车或修车的本领,工作积极肯干,不少人得到了奖励和提拔。

  从已确定的158名五邑籍南侨机工的组成来看,祖籍台山、新会、开平的较多,分别有70人、43人、28人,鹤山、恩平相对较少,分别有12人、5人。

南侨机工驾驶车辆行驶在“老虎嘴”。 受访者 供图

南侨机工驾驶车辆行驶在“老虎嘴”。 受访者 供图

  据报道,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平均每天输入军事物资达300吨。从1939年到1942年,他们共抢运军需物资近50万吨;15000辆汽车运送远征军达10万人次。之后,他们中又有一部分人加入飞虎队,执行“驼峰航线”任务。

  滇缅公路消失在战后地图上,只有黄昏的山谷仍在风里轰鸣。那是钢铁洪流,满载着永不熄灭的抗战火光,仍在向着破碎的故土跋涉。

  抗战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时,无数五邑籍华侨怀着“国土不存,何以为家”的赤子之心,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生活,跨越千山万水归国参战。

  其中,众多江门五邑籍华侨积极践行“航空救国”思想,守护祖国的天空。从创立航校到建设飞机制造厂,从通过驾机至各地宣传抗日到守护地面机场、搏击长空抗击日军,向侵略者发起英勇抗争。

飞虎队将飞机机头漆成鲨鱼头,以震慑日本。 受访者 供图

飞虎队将飞机机头漆成鲨鱼头,以震慑日本。 受访者 供图

  在闻名遐迩的飞虎队里,就活跃着不少五邑籍侨胞的身影。黄毓全、黄光锐、黄新瑞、陈瑞钿等一批杰出的华侨飞行员脱颖而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抗战中壮烈牺牲。

  有统计数据显示,抗战期间,五邑籍华侨飞行员击落或炸毁敌机89架,伤4架。仅台山籍飞行员黄新瑞、陈瑞钿、黄泮扬等9人,就击落日机22架,另与僚机击落8架,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侨批情长,银信藏丹心铸救亡丰碑

  抗战期间,华侨的贡献不可磨灭。他们通过经济援助、军事参与、组建跨国抗日团体等方式,支持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1939年全年战费开国币18亿元,华侨义捐占三分之一。这些捐助稳定了中国战时金融。

  江门五邑籍侨胞抗战时期的捐献更是一马当先:当时全国华侨捐款共13亿元,江门五邑籍侨胞捐了6.8亿元,占侨捐总额一半以上。这场14年的抗争是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海外华侨淬炼出“万里同心”的精神图腾。

  在侨乡大地上,处处都有侨批的记忆。台山海口埠,曾被誉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许多五邑人正是从这里登船离乡,走向世界。海口埠也因此成为侨乡贸易客货航运交流的纽带,并在后来成为侨批(五邑地区被称为“银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爱国华侨司徒美堂的抗战捐款银行汇单。 受访者 供图

爱国华侨司徒美堂的抗战捐款银行汇单。 受访者 供图

  华侨将海外的血汗之资源通过侨批源源不断输入家乡。同时,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国内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

  在动荡年代侨批带回的除了钱财,还有华侨们的家国情怀、赤子丹心。

  1937年正月十六,美国华侨余积中给广东台山儿子余景舜写信。他痛斥倭奴无人道,炸我城市。轮船阻滞,汇款延迟。他急切询问亲人安危:“省城有炸及战事,未知其回家否?”1939年9月30日,余景舜回信,称敌机如恶鸦掠过。他写道:“敌机常过境,侨汇时断。物价飞涨,较前骤增十倍。”他一筹莫展,恳求父亲加款接济。

  余氏族人旅居加拿大、檀香山和纽约。得知家乡困境,他们联合捐款赈济。一张“航空笺”写满名字:“积中君、利和君、宏礼君……捐款总计国币壹万贰仟员。旅加拿大18人捐陆仟员。旅檀香山6人捐一千伍佰员。旅纽约10人捐肆仟伍佰员。”纸薄载千钧,他们自称“各埠昆仲”表明捐款人都是自家人。34名侨胞热血丹心,举宗族之力救家援乡。

  在国家危难时期,华侨们寄回家中的银钱减少了,寄给国家的银钱增加了。

这是目前五邑地区发现并记录在案的最早的侨批。周华东 摄

这是目前五邑地区发现并记录在案的最早的侨批。周华东 摄

  在1939年江门鹤山籍美国华侨方文仕写给岳父陈以楷的信中,方文仕写道:“现下各埠中华侨非常热心,尽量捐款,以救祖国之危亡”“虽商业冷淡、维持不易,但国难当前,众人仍愿尽力”。

  无独有偶,旅美侨胞李耀池的母亲将过生日,省吃俭用的他早早备好款项。但在得知祖国陷入战争时,他内心十分焦急。就在这时,母亲要求他把钱捐给祖国,为此,李耀池给时任台山县县长寄了一封银信,信中表示:“目前报国刻不容缓,况且将士受伤,亟待救济,前方士兵寒冷,宜用棉衣抵暖,千祈将祝寿之款节俭,捐为救国之用。”

  台山旅美华侨伍丹谷为了支援祖国的抗战,毅然将节衣缩食积累下来养家的血汗钱,全部用于购买救国公债,毫无保留。面对家人寄来的数封催银信,尽管心有愧疚,但仍无怨无悔,展现了五邑华侨愿为祖国献出自己一切的赤子丹心。

  岁月流转,硝烟散尽。五邑侨胞在抗战中展现的“家国同构”理念,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从组建侨团的星火、归国赴难的壮举,到捐资输物的赤诚,他们用行动诠释:爱国不分地域,同心方能聚力。

  今日重温这段历史,既是对先驱的致敬,更是对“万里同心”精神的传承——这,是历史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

关于《80年前的五邑儿女,一切为了侨乡,一切为了祖国》类似的论文

热门阅读